作为2020年大火的穿衣风格,主打少女、可爱、色彩鲜艳的“BM风”,最大的争议点就是——它只售S码!
转眼到了2021年,时尚界在重新洗牌的过程中,频频把“无性别穿搭”这一风格推到大众面前。
相同的是,这两种风格在说法上都属于“舶来词”。
不同的是,相比于从BM风延续出来的身材内卷,“无性别”穿搭更像是一场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穿衣解放。
想要感受两者的差别,只需在小红书上随手一搜,就能得到如下对比图:
不止“无性别”穿搭,“去性别化”也成了品牌们追逐的热点。
时装设计品牌、日化个护品牌、彩妆珠宝品牌都纷纷关注,从产品层到营销层的做法或许不尽相同,但都愈发证实了一点:
——以“性别认知”为逻辑的产品开发和品牌宣传,正在对这届年轻人失效。
MUJI
二分之一服装产品不再有“性别之分”
据报道,MUJI计划最早将在2022年春季实现50%的服装(不包括袜子)采用男女通穿的设计,而且这项计划还是MUJI全球范围的策略。
除了满足消费者追求多样性的意识,MUJI表示:公司还可实现压缩商品数量,减少库存,提高效率。
作为日式极简风格的代表,无印良品这波操作,从某种角度看似乎与本身“性冷淡品牌”的标签是一脉相承,只是,这一改变真的可以实现减少商品数量、提高产销率吗?还得先打上个问号。
bosie
「童装」和「宠物装」也可以“无性别”
了解过的朋友应该知道,英国诗人波西(bosie)是英国文豪王尔德的同性恋人,而服装品牌使用这个同名,“打破性别边界”的品牌理念似乎呼之欲出。
据官方介绍,bosie 的品牌理念是「 NO GENDER.NO BORDER .」即「无别无界」。每家实体店内所有摆放衣服的模特没有具象的五官,也分不清男女,也都是“无性别”平权意识的传达。
值得一提的是,bosie还不忘把“无性别童装”、“无性别宠物装”也囊括其中,一点多线发展得也是够全面了。
虚拟服饰品牌
时尚无性别,甚至都可以不是人!
挪威零售店铺 CARLINGS 联手 3D 设计师 Perl 打造的 “数字系列” 服饰,曾引发时尚界褒贬不一的激烈讨论。
简单来说,就是品牌推出了19件没有性别、没有尺寸的虚拟服饰,消费者只要提供照片及所购买虚拟时装,3D 设计师就可以进行幕后操作,让消费者能够成功「穿着」,即得到一张 “换装照” 服务。
看似怪异的概念,据说一星期内就售罄了。只能说,虚拟数字服装在无性别品牌上也是大有优势可以挖掘。毕竟,服装只“穿”在照片身上。
“无性别”彩妆品牌
强调去性别化的“美”
国内首个“无性别”彩妆品牌HASHTAG,上线了主打产品哑光隔离霜;定位为“性别友好型的国货设计师彩妆品牌”SEVEN · JULY,则将目标受众向中性风格的95后和LGBT人群看齐。
通过去性别化、模糊性别界限,美妆品牌也试图传递一种“美无性别之分”的理念。
“无性别”珠宝品牌
将饰品作为自我个性的表达
在无性别风服饰流行的前提下,中性风饰品品牌也纷纷冒头。相比于性别之分,饰品在当今的语境下,更被看作为自我个性的表达。
▼
看到这,可能有人会有疑问:“去性别化”难道不是早就被奢侈品大牌推崇过吗?
确实,在时尚圈,“无性别风”其实早就刮起来了。
“Unisex”这个词首次出现在1968年的《纽约时报》,当时百货公司商品目录开始增设“his & her”的新分类,广告中的男女模特皆身穿相同款式的蕾丝喇叭裤搭配纽扣衬衣。
但现在看来,这个原本带着“超前”色彩的概念已经彻底破圈。不单单局限于时尚或是高端品牌,而是像蝴蝶效应般,在每个以Z世代年轻人为目标客群的品牌身上得到应验。
甚至像舶来词的属性一样,为国内新锐品牌开辟出一个差异化赛道。
山本耀司曾经提出的“是谁决定了男人和女人的着装应该不一样”这个问题,也越来越多地被反问给新的品牌。
也意味着,品牌不能再停留于单纯表面的服饰美,而是要不断融入新的时代潮流思想。
正如当下,不管是有相似之处的“无性别”主义和“极简主义”,还是截然相反的“Boyish Style”和“BM风”,背后或多或少都与某种思想潮流相契合。
也预示着,如果品牌还再以刻板的性别认知去开发和传播新商品,喊出类似“为万众瞩目的女王/24K纯爷们量身定制”的口号,可能还真的会引发讨论和传播,只不过,很可能是骂声一片:
XXX家又出“奇葩”新品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