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周拍完,8天收入过亿,10天暴富。”

微短剧被越炒越火,这句调侃也越传越广。你以为它自带夸张色彩,但看着各家庆功蛋糕上的数字不断突破新高,又不得不挠头疑问:难道我已经看不懂这个世界了?

拂去泡沫和流言后,微短剧赛道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点,且和小编一起品品。

《庆余年》《延禧攻略》热度爆棚的2018年,曾被很多人称作爽剧元年。在这些作品中,主角一路打怪升级、走上人生巅峰。

当时间的齿轮拨动至2023年,微短剧带着那些千年不变的“爽点”高光回归,只不过更短更“快餐”了。

同样是“霸道总裁追妻”“穿越现实夺回王位”“看似窝囊实则在商场运筹帷幄”的本子,微短剧既不用开倍速,按照每集2~10分钟的时长,一个晚上就可以看完整部剧;也不用跳过冗余场景,每一秒都是反转,就差把“起承转合”的梗概甩观众脸上了。

(短剧《化龙》)

从这个角度看,“网文-爽剧-微短剧”的步步进阶,其实是对大家“不满现状、反向补偿”心理更精准的拿捏。

特别是在快节奏时代,与其找人诉苦,爽剧带来的“快乐”似乎更即时,五分钟重回校园生活、十分钟围观吸血鬼的日常,反而“挫折”“低谷”“苦难”相关的剧情会无形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负担。

一旦陷入这种一集接着一集、根本停不下来的“上头”漩涡,如期而至的“付费提示”也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毕竟谁能忍受反派马上就要被打脸的时候,进度条戛然而止呢?

“前几集免费-上瘾后付费-价格较低的单集解锁-全剧解锁”的割韭菜模式,也就在大家下单的那一刻强力奏效。

谈及常规影视剧的“大制作”,大家首先会联想到演员阵容、服道化、导演团队等关键词,但仔细了解完微短剧的产出逻辑后,你会发现它更多是压低制作成本,把大量资金用在投流宣传上

压低制作成本是什么概念呢?“7天写完剧本、一周拍完100集”的粗放制作模式是微短剧出圈之初的常态。

甚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横店微短剧的开机数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影视剧组,由于很多微短剧是配合短视频平台的“竖屏”模式生产,横店还被业界打趣已经成了“竖店”

在可控的制作成本之外,哪里最能吸引转化,资金大头就流向了哪里,微短剧在信息流广告上越花钱,越能吸引来用户完成付费观看,通过头条、抖音引流到小程序或APP成了打造爆款的关键。

以爆款短剧《无双》为例,制作成本不到50万元,但在上线8天后,投流就花了超过1亿元。从这个角度看,爆款短剧离不开流量的开路,这也就是微短剧行业常说“赚十块投九块”。

但随着入局者变多,竞价广告让投流价格跟着飙升,甚至出现了边拍边投广告、吸引用户充值后再滚动投流的路子。如此情景下,再看那些关于微短剧拥有“点石成金能力”的发言,多少带着几分夸大、戏剧的意味。

微短剧成为热点话题并不是当下的新鲜事,去年几部短剧的出圈就已经显露了苗条,并有在今年越烧越旺的势头,最直观的例证就是短剧在2023年迎来了新的阶段:出海

中文在线、新阅时代、畅读等网文平台相继在海外推出自己的短剧APP,其中中文在线旗下的出海短剧App“ReelShort”,在美国等多个地区的App store下载榜单上一度超过TikTok,位列第一。

但想要在国外打开短剧市场,并不是字幕一加、全集照搬那么简单,受众人群、风土人情上的差异,让短剧出海也难免“水土不服”。

比如在国内,“女频”“中年最爱”是主要目标人群的画像,但在国外,时间琐碎的宝妈族成了重点受众;在国内受欢迎的赘婿题材,在欧美市场就“行不通”;相比于古装穿越,“吸血鬼”“狼人”“豪门继承人”等题材让海外观众更有认同感和代入感

在这个过程中,拥有“网文出海”经验的平台无疑更能摸准调整方向,“注重短平快的收益”和“注重结合时局的布局”差异尽显。换句话说,走精品化路线的压力,在微短剧出海上更为显眼。

当微短剧火成一个IP,商业转化的可能性也随之而来,品牌在短视频平台进行营销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

具体来说,在微短剧出圈后,相比于合作达人高频、单次的投放,不少品牌也开始在爆红短剧中推广,借助场景植入或台词植入的形式,找到产品和理念输出的新阵地。

但痛点在于,短剧的“短小精悍”注定无法承接过多广告植入,在这层限制下,为品牌“量身打造”的定制微短剧,成了品牌圈新宠

以韩束的定制短剧《以成长来装束》为例,讲述的还是女主经历职场坎坷、撞上“霸总”男主、帮男主拿下7000万生意的传统剧情,但将工作背景设定在了韩束公司,并在其中植入产品、研发理念,无疑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收了品牌信息。

但过重的商业气息很容易影响用户观感,把握好“制作的精细程度”和“品牌植入的软性风格”的平衡,或许才是“定制短剧”玩出新花样的基础。

内卷之下,微短剧“越土越暴利”的粗放公式已然失效。

一方面,越来越高昂的制作费用、同质化严重的内容成为急需解决的瓶颈,国内观众对于“霸总”“逆袭”等题材不如先前狂热。

另一方面,在政策加强监管的情况下,内容低俗、打擦边球的微短剧难逃下架处理,扣费规则、平台充值的难点问题也将面临更严谨的用户审视

如此背景下,发挥内容优势、放大本身接地气的视角优势,成了必经之路。

就像大多短剧虽然以甜宠、青春内容创作为主,但也不乏针对老年人的“合家欢”式剧情,以及前段时间出圈的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,通过融入家国情怀和文化基因赢得了不俗的声量。

或许在微短剧的“红海”真正来临前,它还有打造自己高质量“迷雾剧场”的机会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