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被吐槽“狗血剧情”,到被追捧“造富神话”,偶有小爆但无大爆的微短剧,愈发给人一种“眼见它平地起,但一直不见它筑高楼”的感觉。

对此,有人联想到之前的“直播热”:每次出场不一定多创新,但回回都能掀起一阵子话题热议。

有人则开始怀疑微短剧带火的到底是“风口”还是“概念”,毕竟“内容精细化”喊了这么久,但微短剧仍然是霸总、复仇的爽剧当道。

各个层面的信息差难免让人看得云里雾里,那么,之于广告营销圈,我们应该关注到什么新变化呢?

正如小编在之前文章《微短剧红海什么时候来》里提到的,微短剧数据神话的背后,是广告投放的疯狂砸钱,动辄几千万、过亿的投流消耗,是微短剧的常态。在宣传、投放渠道上砸钱与否,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微短剧的声量。

换句话说,在微短剧直面观众的追捧或吐槽前,它就已经是一个被出售的盲盒,只有真正参与其中的平台、品牌,才有机会赢下“爆红出圈”的财富赌注

而对于被隔离在“利益相关”外围的人群来说,与其说短剧是新风口,不如说短剧是新热点。热点一现,各行各业皆是借势。

尤其是靠短剧疯狂吸粉的剧情向达人,接二连三地走起了“不能在微短剧里当主角、就在自家脚本故事里圆梦”的曲线出圈路子。不同于微短剧的雷人剧情,这些网红博主的内容更多是以“网友嘴替”的角色,还原普通人对离谱剧情的反应,“重生之我在爽剧当演员”“假如我穿越到爽剧里”等内容风格,把“爽剧套爽剧”的双重流量密码给玩明白了。

剧情向博主@七颗猩猩@派小轩

相比于用图文形式推广平台小说,视频呈现的内容更直观地吸引着用户注意力,这也让微短剧自带“为网文与平台引流”的效果。据36氪报道,米读平台的《秦爷的小哑巴》被拍成微短剧破圈后,小说的新增阅读人数实现了515.3%的增长,和此前“站内排名不高”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。加上微短剧制作周期短,未尝不是提升新作品人气的一种捷径。

从淄博到哈尔滨再到最近的甘肃天水,文旅营销越来越卷,各景区引发围观的流量密码注定也要常换常新,内容节奏快、情绪带动性强的短剧,成了不少景区的选择,“微短剧+达人+文旅”的概念也越炒越火。

但理想是美好的,现实情况却多少有点暗淡,除了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,山西文旅的《心灵奇旅》、四川文旅的《撑抖先生》、宝鸡文旅的《拐弯遇到幸福》似乎都口碑平淡,或者说还不够火,只有扶持而淡化了“爽”“故事性”内核的文旅短剧,出圈路径还尚待打通。

上面提到的这些还只是个中典型,如果将目光聚拢在品牌圈,更容易发现“微短剧”的形式已经成为话题工具般的存在。比如整活老选手百词斩,就瞄准大家爱看爽剧、把知识点藏在爽剧里的现象,官方下场带大家沉浸式追剧+记单词。当古早晋江文学剧情和单词混搭,情绪爽点有了,用户需求满足了,品牌存在感也就跟着水涨船高。

在短剧铺天盖地的“财富神话”新闻如潮水般涌来时,大家只顾着看它“简单直接有效”的长板;在短剧没能像预计那样席卷各行业并带来新增量时,大家又对它“单调缺少内涵”的短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,而其中的神奇之处就在于,它的长板和短板是同一块。

换句话说,单一和套路化,是短剧的矛和盾。

网友版爽点“套路”总结

观看场景碎片化,追剧习惯、弃剧周期和倍速习惯的改变,忙碌生活中需要爽点刺激源,这都让消费者更需要一些轻松的内容,这是微短剧存在的基础,也是品牌、平台迎合和制造愉悦体验的重点。

在这样的商业模式驱动下,正如“劣币驱逐良币”形容的,微短剧“精品”内容很难大规模涌现,毕竟足够“狗血”的剧情才是吸引观众的核心。

从这个角度看,与其说微短剧是一种新的内容形式,不如说它是一种新的营销形式。而这种营销形式,相比较用于起步期的中小品牌身上,知名度高的老品牌更有基础驭好短剧曝光带来的流量东风。

闲鱼短剧《傅太太全程开挂》

设想一下,不用从0开始对用户进行产品认知教育,而是让观众在短剧的代入式场景、剧情中强化对产品的需求度,这种“有底子”的借力打力更有空间带来实际意义上的转化。

微短剧之于这些品牌,可以加持声量,可以是未来娱乐营销中的常态化一环,但终究不是营销的救命稻草

从目前的商业模式来看,微短剧赛道精品内容难以大规模涌现,但在热搜上话题上议论度上,大家似乎被挟裹着加入了一场打卡跟风“短剧火”的情绪狂欢

ps:在直播热、AI热的曾经,打着“教程”噱头的牟利割韭菜可是层出不穷。

短剧的未来,注定是面向涵盖不同类型风格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偏好的多元化内容,在这个过程中,还是有必要区分一下把“微短剧”视为借势的热门元素、把“微短剧”视为必须要迎合的风口的不同,借其所长、助己之长或许才是平衡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