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时候,你很难将网上看到的“年轻人”,和在线下感受到的“年轻人”,严丝合缝地关联起来。

线上,外放,在数字游民的身份认同下随时“发疯”,通过找到和自己同频沸腾的互联网邻居获得即时快乐;线下,高冷,乐于追求一种“什么都淡淡的”生活方式,在看似平和的精神状态中高垒自我边界。

但这种迎面而来的割裂感,正在神奇地消失于一个公共空间:城市地铁。

厦门地铁的树洞,写满了调侃生活的段子:

广州地铁的大屏,旁若无人地陈列着过生日的喜庆感:

杭州地铁,则是把学生时代的“告白墙”,重新搬上了电子屏幕:

西安地铁,在“地铁把手”上留下低头族容易错过的走心投稿:

一边是早晚高峰的汹涌人潮,一边是戳破平静的鲜活发言,让人莫名生出一种恍惚感:看似矛盾的大家,原来也会喜欢在这些空间舒展情绪。

脱离“已老实求放过”“打工人打工魂”的快餐式口头禅,情绪价值在这一场景,突然被无限放大了

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公开出丑,往往会被本人或者旁观者打上“社死”的标签,贬义色彩不言而喻。

但事实上,区别于因为网络暴力陷入声誉扫地的严肃情景,停留在自嘲层面的“社死”,早已和“街头看热闹”一样被视为生活乐子的存在

以层出不穷的互动营销为例,和店员对暗号的取单方式不“社死”吗?被陌生人围着唱生日歌不“社死”吗?但大家往往是一边拒绝、一边还玩得不亦乐乎。

这种玩法既让人有种身份识别的“想晒”冲动,又能借“出丑”效应助推话题传播。

品牌的目的也很直白:制造一种全新的体验,用尴尬体验刺激认知。

相比之下,大家之所以愿意在地铁空间投稿留言、袒露“社死”的一面,原因在于它在“娱乐性”的基础上,更多了一层友好感

作为城市化产物,地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,更藏着强烈的情感印记。它既是一个颇具现实世界带入感的公共空间,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游民集散地,这种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群像重叠,让大家的安全感和认同感高度浓缩

从这个场景切入的内容交互,很容易引发路人情感的小规模爆发,特别是面对这些非营销的情感内容,共鸣往往来得更病毒式

·电影《时空恋旅人》

试想一下,上一秒,大家都沉浸在这种既尴尬又刺激的氛围中;下一秒,密集的人潮涌动,擦身而过之间瞬息万变。

在这个迎来送往的“抽离”场景中,文字所带来的聚焦感让人在直视后不由遐想,情绪也无形中被放大了。

或走心的,成为改变某个人心情“偶然”但“决定性”的因子:

或毒舌的,在分享自嘲中触发欢声笑语:

或脑洞的,小孩子看故事书,成年人地铁里玩“真心话接龙”:

或qq空间风的,让沉睡已久的记忆和鸡皮疙瘩同时复苏:

相比于单纯的“浓人”或者“淡人”,浓淡相宜,在地铁这个空间里似乎达到了平衡。

或者说,在地铁这个“低空飞行”的短途旅行中,当这些滚动的文字被乘客注意到时,生活有呼吸感的一面也得到了展示。

就像用“便利贴”写下不好意思表达、或没机会当面表达的话语,自带真实感和趣味性的地铁投稿,往往更能吸引路人的注意力,也给城市人文打开了一面小窗

广州地铁今年1月允许个人投放广告后,生日祝福、相亲信息、求职简历等各式内容接连闪现,不仅被网友戏称是“大型整活现场”,相关话题更是冲上社交平台热搜。

其中有给自己打广告,顺便用冷笑话给地铁“降温”的:

也有给猫猫过生日的:

一句“小猫虽然不能出门,但主人永远会为了让毛孩子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而努力”,解冻了来往路人疲惫麻木的心。

还有给人生喜事打广告的:

借助电子大屏传播和储存快乐记忆,也算是赛博时代的数字仪式感。

相信大家在投稿留言时,大多都是抱着一种“我要发疯”的心情,但从实际反响来看,广州地铁的这波操作,显然是在“城市人文关怀”的命题上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

大家的留言让城市性格有了更具象的细节,反过来,通过充当城市个体发声的话筒,城市包容、多元的地域标签也被大家印得更牢了。

一场关于“XX城市地铁树洞是什么风格”的神秘大讨论,也就此开启。

杭州地铁《情书》留言墙,风格:情情爱爱大杂烩(夹杂鸡汤)

“很感谢有你这样的朋友,

祝未来的我们光芒万丈”

“爷爷,我一年级毕业啦,

还考了双百”

“未来的生活一定很棒,

要相信自己呀”

同样是热烈情绪的表达,相比网易云音乐评论区,杭州地铁树洞更适合结合场景使用,体验感宛如开盲盒。

如果你在送别的心绪下刚好看到一条有关离别的投稿,大概率会觉得这是一种“玄学”小确幸;当然,如果你这种情境下读到的是一句土味情话,也挡不住“脚趾抠地”的尴尬感突袭心头。

厦门地铁树洞:与其为难自己,不如为难别人,与其自我反思,不如反问大家。

“世界以痛吻我,

我直接痛晕”

“人生就像一盘棋,

我不会下棋”

“字幕仿佛在玩抽象”

“成熟的最大标志”

如果说杭州地铁的投稿内容是语言质朴、情感浓烈,那厦门地铁的树洞则是以幽默的吐槽表达情绪、缓解压力、引发共鸣。

你来我往间不仅被大家玩出了隔空对话感,网友们甚至乐于到处搜罗各种玩梗金句,并总结出了“周一早上大家创作欲望最旺盛”的规律。

广州大屏:显眼包的快乐,必须让你懂。

有祝福陌生人的广告:

有离职打卡自己广告的脑洞er:

以往我们会说 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”,而现在地点转换,当显眼包是一个“传染快乐”的显眼包,相信走过路过都不免要多看几眼。

当生活感涌入地铁,抬头四望,有人吐槽早八的“反人类”,有人感慨友情的美好,有人自嘲生活的心酸……不华丽的口头表达,却自成一道风景

这种用“疯言疯语”解构地铁的变化,退一万步说,其实也在给一座城市打广告。就像这位网友的发言,不拉踩,但地铁空间本可以有更好的人文潜力

而且如果把视线范围拉得更远些,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城市地铁都有自己出圈的内容。

可能不止是留言投稿,地铁本身的宣传标语就被不少路人评论“戳到”:

“1756万+1=深圳”

“不同的列车都在开往更好的方向,

你也一样”

看到这里的大家,相信已经忍不住想要拿出手机@自己的城市地铁:什么时候安排?我已经迫不及待了。

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曾经戳到你的那些“地铁树洞发言”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