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.04.25
案例分享
1
评论已关闭 2932

这是创意广告的第2754期推送
加入社群请后台回复“社群”二字
作者:七七
视觉:小倩
在豆瓣,小组「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」拥有近60万组员。每天几乎都会有人问同一个问题:
买了书,懒得看,怎么破?
可见买书不看书的普遍性。对于这个问题,若你也有所困苦,不妨看看这支短片:
这是今年世界读书日,由群玉山为京东图书策划的一次品牌行动。
先来看短片的创意内容:
全片贯以黑白的色调,在风格上为它铺就了一种文艺片沉稳的叙事气质,让观众能够保持注意力投入在叙述上。
而与底色形成反差的是,剧情上不可谓不轻松。
余华突如其来的到访、一本正经的讲述、受访夫妇窘迫至极也真实至极的细节互动、二者形象态度的对比,富有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感;

余秀华写信,芊芊读信,读错了还要认真纠正,在静谧乡间的烘托下,浪漫执着的女诗人与童稚清纯的女孩,共同酿就了一股赤诚而美好的氛围感。

接下来,自然是要说到文本了。
余华
你好,我不是余华
我是余秀华
余华,说得对
写书的人,和读书的人之间
只有赤诚以待一条路
要么狭路相逢,一个掏心,一个掏肺
要么干脆不必遇见
所以,我只爱书作为书
而不是作为书架上的装饰品
我爱书被翻得皱皱巴巴
胜过它页页如新
我爱你看过之后 痛痛快快的骂
胜过没看过之前 虚情假意的爱
所以,如果不看
那就光明正大还给他
反正,不爱看余华
还有余秀华
京东图书 问你买书
你一年前购买的、但至今未拆封的新书
不管网上还是网下买的,都可以退给京东
不负每一个读书的人 也不负每一个写书的人
京东 不负每一份热爱
作为重点的文本上,余华与余秀华分别用各自擅长的、平实幽默与浪漫抒情的文字语调,循循善诱地说出此次成行为什么来、来了做什么。
其中既包括为读者预设好的「买了却没有读」的缘由、作家本人对买书与读书的真实体验,甚至还玩了点小俏皮——
让余华自己吐槽了下靠《活着》活着这个梗,让余秀华小小地借着余华为自己拉了波票。
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,品牌选择余华和余秀华这两位作家作为主角,最浅显的效果是,用名字上的一字之差增添一种趣味感。
而细细品味,风格截然不同的二位,出镜与表达在剧情和文本上都是在接续,余秀华的场景是对余华场景中叙述的核心内容,也即「买书非要看不可」的诗性再说明。
这让整支片子的阐释增添了层次感,亦庄亦谐,亦平实亦热烈,用两位作家共通的赤诚感,打动人心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当余华和余秀华,用两种声音去讲同一件事,他们讲了什么?
京东图书向你回购一本你买来却一直未读的好书,同时返还等价图书券,让你去买一本你真正喜欢、会读的书。
为此,品牌还落地了一支H5,向你回购一本“未拆封的新书”。你可以在这里扫描书背条形码,很方便地将书卖给京东图书。
知识焦虑的时代里,我们太容易被某个KOL、某行金句安利去买书,尤其是互联网图书资源丰富廉价,打折促销的时候囤书不要太爽……
而现实很骨感,书到了以后,我们又往往被新的东西吸引或被某些事情耽搁,导致买来的书在角落吃灰……
京东图书正是洞察到了这种买书现状,基于此去传递品牌独特的价值观:书籍只有在被阅读的时候才是活着的。
这种积极的读书观,也就率先凸显了品牌的社会责任感:不让明珠蒙尘,充分发挥书籍应有的价值,用回购的方式,让好书能够流回到喜欢它的人那里。
以前都是消费者向平台买书,现在反过来,平台向消费者买书。
其实,交换书籍这种活动,从学校里的图书角,到年轻人间的文化沙龙,在民间本来已经很广泛。但这一次是品牌引入了,将民间的书籍交流引入到平台里面来,由平台作为介质去交换。
具备大众接受度、是一个很好理解的玩法的同时,制造了参与主体的意外感,有噱头自然也会有流量。
况且还是在世界读书日的关头,卖书促销狂轰滥炸,囤书热情高涨,京东图书此举犹如制冷,更容易激发大众的关注与反思,也将这一次活动,打造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事件营销。
其次,由这次传播的主题「不负每一个读书的人,也不负每一个写书的人」,可以看到,品牌是看到了作为消费者的读书人,和作为发行者的写书人两个方向。
难得有品牌能向后看,考虑到写书人的心情,这也是大众容易忽略的领域。将「买书不看」,从自我的态度问题,扩大到了对书籍的另一边、作家的反馈问题。
当人与物的关系,变为人与人的关系,会让当中的主体更加认真也更加审慎,从而易于激发人们基于深层思考后更为坚实深刻的认同。
而在此也为品牌加深了一重桥梁的意味。因为京东图书作为全网最大的图书资源平台,不单单要面对作为主要消费者的买书人,也要面对书背后的人,去起到一个双向沟通的作用。
放到品牌主张的层面来看,不负读书人,亦不负写书人,则是「不负每一份热爱」在读书领域的诠释,「每一份」的主体不仅仅是消费者,也有把书放到平台上卖的作家、出版商。
如何是不负每一份热爱?让买书人去看买到的每一本书,让写书人的心血结晶不被束之高阁,人人都有收获。这种思考的全面性,不仅能够得到大众的情感共鸣,也是品牌真诚感的再一次彰显,为品牌博得好感。
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,转载自:
创意广告 -
京东图书:买书不看?拿来吧你
(https://www.creativead.com.cn/archives/574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