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消息:不止尔滨,其他城市文旅也卷起来了。

坏消息:整活亮点太多,大家甚至有点看乏了。

但一口气刷完#吉林文旅把张起灵搬出来了#、#山东文旅在线喊麦#、#河北文旅改名成功了#一长长长长串热搜后,小编发现,在接住这泼天富贵的路上,各地文旅的自荐姿势越来越整齐划一了。

简单总结就是:发疯、听劝、秀真诚,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那味儿。

作为哈尔滨出圈的亮点之一,《我姓哈》的土味宣传片在上线之初就引发了不小热议。

紧跟“我姓石”的热点为城市写这么一首喊麦歌的背后,是哈尔滨打破以往城市营销给大众带来的刻板印象,走不端着、不高高在上、和年轻人玩在一起的接地气路线

这一点也被其他城市纷纷效仿,重庆文旅的《我姓重》、四川文旅的《我姓川》、山东文旅的《我姓东》、河南文旅的《我姓河》、安徽文旅的《我姓安》、河北文旅的《郎的诱惑》……妥妥带火了一个喊麦天团。

甚至在用词上,一个比一个“猝不及防”:

“山东是唯一一个叫山东的省份”

“我姓川,吃玩川”

“我姓河,就像扑火的飞蛾”

“我姓安,鹅肝安”

河北文旅还反向操作,用打马赛克的方式另类勾起大家的好奇心:

宣传片过于好看,容易与实地不符;宣传片太丑,又有让人失去兴趣的风险,河北文旅这“虚实相间”的手笔,怕是懂点逆向思维的。

各地文旅忙着喊麦,而各地网友则忙着集体沉默,“这视频要是出省了,我明天就离开山东”、“四川的朋友怎么不笑了,是不爱笑吗”等玩梗评论,为本就搞怪的宣传片“火上浇油”,看笑了不少外地网友。

当然,最累的还是视频模版中的两只猫猫,为各地文旅默默承受了太多。

也正是这种颇具反差感的发疯式玩梗,为各地文旅进入大众视野找到了话题切口,让城市特色文化有了更多关注度。

俗话说,听人劝,吃饱饭。早在哈尔滨爆火之初,就有不少网友在线push吉林、辽宁,希望自家文旅赶紧学习上岗,好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。

结果也没让大家伙失望,吉林小编两天发20条笔记、沈阳文旅局局长深夜回复网友笔记和私信,主打一个听劝,赢得了好感,又改进了服务

其中一些“你说我改”的沟通截图,还成了无形的旅游广告,不仅留住了现有的游客,还早早锁定了追星族的心头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股听劝的风不仅吹遍了东三省,还吹到了各地文旅身上

有听网友支招,连夜“摇人”请家乡明星在线打call的:

有上演段子成真,拉文旅局长出来battle的:

这里得提一嘴,出镜过的文旅局长们忙着被各地网友认领,还没现身的文旅局长们则在线上被大家安排得明明白白:

小编看完都想问一句:文旅局长这么厉害,他们自己都知道吗?

还有在线发帖,标出两个显眼的大字“听劝”,希望网友真诚建议、热心帮忙把地方文旅一起办好的:

这种听了劝、发了帖、跟进了线下服务的应对方式,在短时间内为官方账号带来了泼天的粉丝量,根据游客的直观需求对地方文旅宣传调整改进,也是精准拿捏了“自嗨不如群嗨”的精髓。

从哈尔滨的火爆出圈,到各地文旅的接连“开卷”,大家在复盘背后的门道时,往往绕不开去年淄博烧烤热的现象级先例。

如果说“真诚”是这些城市走到大众面前的共同特点,那真正能解决问题的配套服务、各种人为因素和偶然因素交织的传播内容,则是各有亮点、但不可或缺的连招。

换句话说,热情、质朴、烟火气是王牌,有特色、有流量、有服务的线上+线下打法,才能长久地做好口碑。

一方面,在文旅宣传中融入对大众情绪的洞察和回应,成为趋势所在。

不管是村BA的走红,还是citywalk的刷屏,以及后来围炉煮茶、演唱会式出游,都以不同形式放大了“真实生活体验”对忙碌日常的疗愈一面。用网友的话说,一座城市对于人们情绪价值的兑现程度,决定了它的吸引力能有多长久。

另一方面,借势社交平台强化城市和游客的连接感,是互联网时代文旅营销的捷径。

年轻人喜欢在线上搜寻打卡地、旅行玩法、特色美食和出行性价比,这一点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,正是各地文旅及时响应这波流量,通过强社交属性的话题、短视频助力城市破圈,才能更好地将“接地气”变为“聚人气”。

当然了,规范服务,配套设施,度假酒店,旅游资源开发才是文旅营销的核心。停留在表面的话题讨论,不仅远水解不了近火,还有翻车的风险。

寒假和春节假期时不我待,相信各地文旅“抄作业”的成果也将迎来第一波期末考,而小编只想说:有时间,才会旅游,所以建议多放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