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对《甄嬛传》的开发程度不足1%,最近超火的“甄嬛传小作坊”,各种0帧起手鬼畜整活,剪辑的剧情走向离离原上谱,连甄嬛十级专家看了都one愣one愣的。
瓜六要告发熹贵妃私通,镜头一转甄嬛端起狙击枪,照这么剪下去,下一秒应该是沙瑞金问“他一个公安厅厅长要狙击枪干什么”。
胖橘第一次掌掴甄嬛,没想到钮钴禄嬛嬛举起冲锋枪就是一顿狂扫。
问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皇上最后是怎么断气的?请看《绝密删减片段之甄嬛屠龙》。连平台都看不下去了,提示“AI创作,请谨慎甄别”。
甄嬛孩子没了,躺在皇上怀里,嘴里唱的居然是:“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~”;“臣妾告退”后的妃子,化身飞车党,华妃飙车炸街、弯道压弯,这不得迷死胖橘;大胖橘薨了,后宫众嫔妃集体蹦迪炸麦,妇仇者联盟全员到场,安小鸟背后居然还跟着助她复活的斯内普……
不说了不说了,我要去带手机看病了,一天天跟吃了菌子似的。
看过正史野史,狗屎还是第一次看到,这剧情连开超级VVVVVIP都没法享受。不得不说,小作坊用AI下的料就是猛!各个都是致死量。
“甄嬛AI小作坊”主打一个“想看什么自己剪”。网友:看不完,根本看不完,陈建斌:告不完,根本告不完,有时候真想替《甄嬛传》所有演员报警。
高端的大片特效,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操作,AI换脸、对口型,魔改版《甄嬛传》成了国民电子榨菜,但不少广告大片“AI一下”,却秒变惊悚片,来看看用AI下料的广告有多猛。
这支汉堡王的万圣节广告,就是用自带整活技能的AI生成,据说视频画面是通过将“女人吃汉堡包”和“男人在汉堡王吃饭”等文本输入生成的。变形的手、舌头、多余或缺失的身体部位,看着像核废水喝多了。万圣节没有鬼,但这支AI广告却诡异得瘆人。
这组万圣节AI广告的主题是“happy
a.i.lloween”,汉堡王,你最好是在玩反讽。不过这邪门创意也让AI广告找到了最适合它的场景,西方万圣节、中国中元节,“AI阴间风”,绝对能唬住小孩。
看完汉堡王的AI广告,得去吃顿肯德基压压惊,但肯德基的AI海报,来了一场更脏的商战。
淋漓的番茄酱、怪异的多指,这视觉冲击力强得直反胃。但这组AI海报背后还是有点子创意逻辑在的。AI画面经常在手指数量上出bug,肯德基正是利用这一槽点,与“吮指回味,自在滋味”的经典口号相结合,生成主题“好吃到吮指”(It’s finger lickin good ),甚至广告词中的“finger”都变成了“fiiiiiinger”。
对于这一创意,肯德基还很自豪:将AI手指缺陷转化为卖点,只有肯德基的吮指回味主题才能找到正确的破解方式。咱就是说,这创意,是完全不顾消费者死活啊,严重怀疑肯德基是不是被AI占领了智商高地。
画风如此反人类的AI广告,是麦当劳派卧底做的吧,但万万没想到,麦当劳和肯德基这对CP,连翻车都带组队的。
日本麦当劳的这支AI广告片,由数字创作者Kaku Drop使用Luma AI制作,画面中不同风格的美女在不同场景下展示着麦当劳薯条。该视频刚推出时,仅在X平台(原Twitter)就有1200多万的浏览量,连马斯克也点赞称“Cool”。
但是网友却吐槽不断,称赛博“尸块”、恐怖谷效应、一眼假、毫无食欲等等。
比麦当劳的廉价假脸广告更让网友diss的,是康师傅冰红茶的这支AI广告,宣传预告NBA巨星艾弗森将登场,让不少球迷激动不已。结果,看完广告,球迷傻眼了。
在这支广告中,艾弗森的脸和身形似乎都不太相符,怪异的违和感令人不适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B站个人鬼畜二创的恶搞小短片。不少网友猜测广告是AI换脸制作而成,且技术特效处理得相当敷衍。
不管这支广告是不是真的用了AI技术,从最终网友的讨论走向来看,消费者的关注点已经被转移到了对AI换脸拍广告的质疑上,而非广告本身的内容或产品的卖点。
你以为只有个别品牌在用AI广告8G冲浪?其实只要出门逛一逛,就会发现,我们已被“伪人广告”360°包围,而且小作坊的AI广告下料更猛!
这绝对是深夜下班无法直视的广告画面,吃面小男孩堪比电影里的“异形”,嘴和面条连接处的细节,不忍直视,吓死宝宝了!
乍一看,多么幸福美好的画面,再一看,这手指细节是什么阴间风?如果我有罪,请用法律制裁我,而不是让我被AI视觉垃圾包围。
三胎时代,一家七口其乐融融,但一张张假笑和过于完美的AI脸,恐怖谷效应拉满。
当纯真童颜遇上超现实AI特效,原本的可爱瞬间变调,直接升级成深夜惊魂秀,没了眼白的眼珠,广告画风360°大转弯,由温馨甜美转入阴郁诡谲。
献血志愿者仿佛是从经典恐怖片跳出来的角色,看来以后半夜刷广告也要做好心理准备,说不定下一秒就会进入惊悚频道!
把深圳地铁AI绘画细节放大,就能在下班无聊的路上玩“我们来找茬”的游戏;而真人版AI更惊悚,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诡异感。
网友的嘴也是淬了毒,一座城市因为AI海报而惨遭吐槽。
数字时代,AI成了创意产业中的新型创作工具,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创作方式,AI短短几分钟便可产出数十甚至数百幅海报。劣质AI图对于销量的影响很难立竿见影,但用AI省下来的大把成本却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。高效率+低成本的创作模式,令不少品牌狂喜。
但这一过程却忽略了审美的重要性,产生了一种令人不适的“假感”,甚至被贴上“怪异”“恐怖”的标签。而且批量生产的AI海报往往缺乏个性与情感,机械化的重复不仅未能激发消费者的共鸣,反而引发公众反感。
当塑料又廉价的AI图充斥生活,我们仿佛提前进入了未知的赛博朋克时代,模特不再是活生生的人,而是由数据编织而成的影像,产品失去了原本的质感,变成了屏幕上的空洞符号。看似光鲜的宣传,每一帧都是精心计算的结果,缺失了真实情感,最终宣传了个寂寞。
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也直线下降,认为这是企业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品质的表现,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。
“伪人广告”忽视了情感链接,缺乏沟通诚意,当没真心的机械化内容充斥市场,消费者感受到的是品牌的冷漠与敷衍。尽管AI技术可以精准地复制视觉美感,却无法还原细腻入微的真实体验,毕竟,人类大脑情感维度的复杂性远超任何AI算法。
在数字化时代,“真情实感”相较于冰冷的技术堆砌,更珍贵。只有重视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,广告才能获得共鸣。